诺大的世界里,这个弱小的生命就开始了哭泣,被一个穷苦女士收养,这位女士的生活很苦,这个孩子并没有让她快乐,而是更窘迫的生活。
尊龙成名之后,得以再次回到香港,养育他十年的女人此时还在残喘,他将这位女士当成自己最亲的人,有如父母,给她养老送终。
而尊龙的一生,如烟花一般灿烂,也如烟花一般落寞,他的孤寂,就像烟花散尽之后的漫漫夜空……
1952年的香港街头,一个男人抱着一个襁褓中的孩子,在无人觉察的地方,将这个孩子放在了路边,头也不回地转身离去。
当孩子看不见、感受不到怀抱自己的那个人影,下意识地哭了起来,哭声在整个巷子里回荡……
不知过了多久,一个身有残疾的女人路过此处,孩子的哭声时强时弱,她循声望去,一个襁褓丢弃在路边。
她本能地走了过去,孩子很小,不像是被人遗忘,这么小的孩子,是不可能被遗忘在街头的,他的命运,是已经被父母狠心抛弃。
在那个本就物质匮乏的年代,所有人的生活是不容易的,如果自己不带走这个孩子,或许他很可能会饿死街头。
就这样,这位女士动了恻隐之心,即便自己衣食也没有保障,还是决定不能让孩子面对死亡。
女人没什么文化,一直没给这个孩子叫个名,他的呼吸就是他的名字,他就是他,就像流浪的野狗那样存在着,又好像一直不存在。
孤独伶仃的女人,和一个孤苦伶仃的孩子,组成了一个孤苦的家,女人为一日三餐发愁,孩子为了活命而相依,只有女人知道艰难,而孩子就只能感受到饥饿和寒冷的煎熬。
人在匮乏的物质面前,脾气都不太好,也往往会考虑让自己活下去,女人面对这个孩子,苦了,会拿这个孩子出气,她甚至也有了遗弃他的想法。
一次她将这个孩子丢在香港巴士站口,孩子一直望着她,女人骨子里的善良也一直望着这个孩子,两人就这样彼此对望。
据尊龙回忆:小时候有一碗饭吃,有半个咸蛋,有一个篮子是我睡觉的地方,我就很满足。
在尊龙十岁那年,别人家的孩子都在上学,而他却连上学的基本条件都无法具备。
当她得知香港春秋剧社在征收学徒,学徒吃住都可以由剧社包揽,女人才终于放心,选择了放手。
被送到剧社的孩子,大多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。而尊龙却是这些孩子里面最为悲惨的一个。别的孩子好歹还有父母来探望,而他,从未有人来看望过他,被同学们称为“野孩子”。
那时,他连个名字都没有,在戏剧班里,人人都叫他Johnny,英文意思为男孩、男人、家伙,没名没姓的尊龙,第一次拥有了这个不算名字的称呼。
剧社的日子很艰苦,尊龙很多次都无法忍受,每次逃跑都会被抓回来,抓回来就是一顿暴打。
这些孩子,大多都是签了生死契约的,一进来,你的全部都属于剧社,打死不论,要想活下去,就得乖乖呆在剧社。
师傅们往往都有任意处罚孩子的权利,吊嗓子、练基本功,每一样都非常严格,稍有不慎,就会被老师体罚。
同学们骂他“野种”,气不过的尊龙和他们打了起来,自己被打得头破血流,一位好心的裁缝看着血流不止的尊龙,慨叹不已,用针线给他的伤口缝了八针才止住了血。
在暗无天日的剧社,一呆就是多年,不幸的童年之伤,也为他一生的孤独染上了底色。
以往他老想着逃跑,慢慢又习惯了剧社的生活,虽然艰苦,但终归还能有一口饭吃。
在他18岁那年,香港电影行业也蓬勃发展,邵氏电影公司在当时也是首屈一指,他们无意中发现了长相俊美的尊龙。
在整个18年的人生当中,舞台似乎成了他人生的不二选择。香港的那些电影,他几乎每部必看,然而,港产影片却无法让他产生共鸣,而欧美电影总是能让他很快入戏。
那时的香港给他的感觉很不自然,这里的大部分人都是中国人,但又莫名不“中国”,很“英国”,这让他感到非常混乱。
当邵氏电影的星探旨在邀约的时候,他最终还是拒绝了,他不喜欢这个城市,不喜欢香港的电影,他想着逃离这个地方。
其实这也无关爱国与否,毕竟当时的香港非常西化,他们有着对于大陆的优越感。尊龙不愿意呆在这样的地方,只能说是理解不同、艺术认可不同。
在办理护照的时候,没名没姓的尊龙实属无奈,一个认识他的朋友随意给他取了“吴国良”这个名字,这个名字就作为尊龙的本名,一直被他沿用,似乎也说明,他一直明白,自己是个中国人,即便生就不幸,也无法改变。
到了美国,他在英文名Jhnny后面加上了Lone。按照音译,就是龙的意思,用以提醒自己,自己是龙的传人。
为了快速融入美国生活,他去社区学习英语,课余时间全部用来打零工挣钱糊口。
洗碗、卖气球、买煎饼、送餐这些杂活他都去做,把辛苦挣来的钱全部用在学习上。
在读书期间,尊龙认识了意大利混血女孩Nina Savino,女孩同样有着天生的高颜值,长相上具有东方人的黑发和皮肤,性格上又有西方人的开朗洒脱。
Nina的出现,让从小孤苦伶仃的尊龙倍感温暖,两个年轻人组建了家庭。这段婚姻维持了7年,最终还是劳燕分飞。
尊龙因为成长经历的坎坷,性格孤僻,处理人际关系也不尽人意,爱情之初,这或许是一种互补,女孩开朗活泼,尊龙寡言沉默,当时间久了,本是互补的性格却成了他们相处过程中的一堵墙。
而这一段婚姻之后,尊龙就再也没有过婚姻,或许,他更适合孤独,犹如刚生下来就被父母遗弃那样,注定孤独一生。
任何性格,都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。尊龙虽然孤僻,但正是这种追求内在的自己,让他对事业专心致志,他不会使性子,用极强的耐力面对纷繁的世界,颇有一种逆来顺受的意味。
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美国的种族歧视比较严重,其实这个问题一直都很严重。一个亚裔演员想要在异国他乡出人头地,可以说非常艰难,即便李小龙这样的功夫巨星,曾经也不得不面对外国人的各种怀疑与挑剔,把自己表现得像一个打工仔,没有真本事,别人不会多看你一眼。
尊龙坚信,要想成功,没有捷径,所以一开始并没有往演戏的龙套路上胡乱奔跑,他要做的,就是不断地学习,选择美国戏剧学院攻读表演专业,没有什么比专业更让人信服。
他曾报考过一家全美只有两个名额的话剧团,顺利通过并被对方签订了3年合同,结果他仍然选择了放弃,继续攻读表演。
好莱坞电影《金刚:传奇重生》剧组看中了长相俊美,又略带混血长相的尊龙,让他在里面饰演一个厨师。
短短的几个镜头,让他迅速在美国影视圈混了个脸熟,从此,各种龙套角色纷纷袭来,邮差、仆人、售票员他都来者不拒,兢兢业业,也正是这样漫长的等待与努力,让他给圈内留下了好印象。
1980年,亚裔日本导演岩松信注意到了不善言辞而又异常勤奋的尊龙,把他推荐给了好友——百老汇导演黄哲伦,出演舞台剧,一登场,尊龙东方人的精致面孔、精湛的演技,给无数观众带来了新奇感。
他的名气迅速传到好莱坞,引起了亚裔女星黄美玉的关注。黄美玉擅长歌舞,成名后创办了一家专为亚裔演员服务的经理人公司,旗下艺人就包括了陈冲、邬君梅、刘玉玲等在好莱坞有一定名气的演员。
他在剧中饰演没有任何台词的原始人,俊朗的外表全部遮掩,全凭演技和实力诠释角色。这部电影,名义上是尊龙主演,然而报酬却让他很尴尬,远不及剧中饰演白人医生的霍顿,和他的片酬比起来,自己就是一个乞丐。
就因为霍顿曾手握奥斯卡大奖,而尊龙只是一个刚刚出人头地的新晋演员,待遇就是这样不公正。
尊龙当时也一定没想到,四年之后,这部电影会在奥斯卡乃至整个世界熠熠生辉!
这部剧播出后引进香港上映,尊龙阔别故土多年,得以再次返回香港,一切早已变了模样。
也正是这一次返港,让两人再次相聚,养育他的女人也迎来了自己的好报,尊龙让她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,一直将她负责到老。
他说:不是我的电影,不是我的财富,而是我还可以为那位收养我的女士默默流泪……
“长大后,我慢慢知道老太太的痛苦,理解她对我的种种行为,她没文化,又很穷,又要养育我……后来,我在美国想到她还会流泪,我一直养她到过世,这是我最大的成就。”
对于那些日后的成就,他却没有一个人能去分享。他对养育他的那位女士的理解,始终抱着感恩与宽容,在孤独的人生里始终保持着一份善良。
陈凯歌筹拍的《霸王别姬》,另一个导演徐枫最先想到的就是让尊龙饰演程蝶衣。
“这不就是我的自传么?我懂事的时候在粉菊花那里学习京剧,吃大锅饭,我的一切做人处事、喜怒哀乐、爱恨情仇,都是京戏里来的。”
从小学习京剧的程蝶衣,面对过老师的打骂,因为自己是男儿身不愿意当花旦,被师傅用拐杖捅得满口是血……
尊龙在春秋剧社的时候,也面对过无数的惩罚,他们的命运,就是没有自我,自己的生命只能属于剧团。
程蝶衣好歹还有段小楼这个精神寄托,而尊龙却连个说话的对象都没有,剧团里的所有孩子都瞧不起他……
对于尊龙来说,这是一段痛苦的回忆,再次面对这样的经历,内心倍感压抑,当徐枫和他近距离交流之后,又发现尊龙并非最佳人选,加上尊龙经纪人在安排上让人腹黑,认为尊龙有些耍大牌。
在这之前,他出演过类似角色的《蝴蝶君》,剧中雌雄莫辨的“宋丽宁”依然让人觉得惊艳。
而真正让尊龙在国内的封神之作,毫无疑问是那一部《末代皇帝》,那站在万人中央的末代皇帝,既高贵又卑微。
此时的尊龙,亦如这位末代皇帝一般,在那万人中央,享受无尽荣光,但却没有那种改变过去的力量。
也是因为这痛苦的人生经历,让他沉默寡言,逆来顺受,即便面对和他共同出演《末代皇帝》的陈冲,他依然没能把握住这个让他一直深爱的女人。
“我一直特别喜欢陈冲……我对她很好,她对我也很好,陈冲一直是我的天使。但是她还是嫁给了别人,因为我没用嘛,让她跑掉了。”
他的“没用”,是孤独天性带来的拘束、不合群,面对非议往往做不出铿锵有力的回击,缺失的人生,也永远难以弥补。
除了在《尖峰时刻2》和《游侠》里有着精彩片段,后来的戏份就越来越拉胯。谁曾想过,在这之前,他在国际上大奖不断,频频入围奥斯卡。
他在美国收养了一条流浪狗,也决定带上这条有过痛苦过往的狗,正是这一举动,被许多人认为尊龙耍了大牌,认为他对出演《霸王别姬》不够尊重,狗比事业都还重要。
然而谁又会想过,他曾经不正如这一条流浪狗一般,被人嫌弃?没人明白他的心思。
两个半球的时差我们没去思考,他也没过多思考,这在他看来就是正常的讨论,在大洋对岸的剧组却是深夜入眠的时候。
说白了,他就真的是太不懂人情世故了,因为他的经历本就没有太多的人情世故,他自始至终都在思考角色,忽略了自己在人生当中的表演。
他推掉了美国媒体的专访,拒绝了《艺伎回忆录》和《伯爵夫人》,只为回国拍摄《自娱自乐》和《康熙微服私访记5》。
然而自己常年在国外的生活让他没能演绎好《自娱自乐》,《康熙》也因为张国立前几部而深入人心,没能达到人们的预期,他的这两部剧被人们嘲讽为烂片。
而尊龙对于这一切却并不解释。他无父无母,没有名字,也一生孤独,也这样继续孤独着……
他回国后搭档的是邓建国,这个不学无术、没有格局的炒作大王,一个靠着吹牛皮而出圈的不良经纪人。
我们不知道,邓建国为了拉拢尊龙,都说了些什么花言巧语,尊龙为何又能同意与这样的人合作。
厚颜的邓建国几次三番接近尊龙,一开始尊龙并没有接受,可是邓建国并不甘心,一次次邀约,一次次拜访,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,让尊龙卸下了防备,对他朋友相待。
尊龙说过和邓建国的交往:“在贵阳,我们快乐的唱歌跳舞,蛮野的,我从来没有这样去轻松过。他影响了我,我觉得特别好。”
尊龙的弱点就是孤寂,一生的孤寂。当这种巨大反差的感受破开了孤独的内心,就会变成依赖和信任。
当有了邓建国这样的影响,尊龙也跟着变得高调,大有一种人生苦短,何不率性而活的人生感悟。
而孤独的人终究摆脱不了孤独的底色,一生的痛苦回忆早已深入骨髓,无论怎么掩饰,都无法阻挡漫天黑夜。
或许他也想让自己成为一个敢爱敢恨的人,这些在许多人眼里都属于正常的人性光辉,他羡慕这样的人,就如邓建国那样,可以无所顾忌地夸夸其谈,什么金钱与名利,都如粪土,也不用去思考他人对自己的评价。
他所出演的那些烂片,绝大部分都是邓建国给他带来的资源,剧本烂,再强的演员也只能尴尬地去演。
正是因为这一系列烂片,尊龙跌下神坛,名气一天不如一天,跟随烂片而来的就是资源的逐渐枯竭。
后知后觉的尊龙经过这一连串的打击,也终于明白了许多事,有些人,并不能改变自己什么,有些事,却可以影响自己一生。
他,犹如娱乐圈的“末代皇帝”一般,空有一腔沸腾的鲜血,却改变不了命运的劫数。
有句话,叫“父母在,人生自有来处,父母去,人生只剩归途”,而他,既没有来处,也没有归途,空有一生孤独。
即便他在演艺圈闯出了一片天地,也只是人生的另外一种流浪,他的这种流浪是一种对现实的顺从,就像不可更改的命运,就像他无法要求父母对他承担养育的责任,一切都是那样难以更改。
我们拿他最具口碑的电影述说,《冰封四万年》里的野人,没有语言,只有那种生存下去的感受,这正是他的人生写照,没有这些经历,他又如何能理解一个被万人畏惧的野人?
《末代皇帝》的溥仪,虽贵为一国之尊,却又不得不面对丧权辱国的历史,他的出生,早已注定自己皇帝的身份只属于时代的孤儿,他的身份,早已被大清王朝消耗殆尽,这是劫数!
尊龙也如这样的孤儿,在浩瀚的世界里,似乎生来就要面对漫长的黑夜,他虽然在影视圈有口皆碑,但这一切似乎也只是泡影,改变不了以往的经历……皇帝也是凡人,是一段落寞的岁月。
我们都有父母,他,只有自己做自己的父母,自己做自己的朋友,但又永远代替不了父母曾经的沧桑,人生的觉悟只能靠自己去体会,错与对,没有答案。
没有父辈的人生指引,他只能让自己学会承受,所有的苦与痛、是与非,他都只能坦然接受。
当养母把他遗弃在剧社,他学会了面对师父体罚的现实,认为世界就这样,只能顺从。
当他移居美国,他依然选择让自己去融入,面对别人的不信任,他就只能不断地提高自己,去获得认可,那些年的小配角,他都认认真真地去刻画,他没有抱怨,如果要抱怨,也只能怪自己不够优秀,没想过资本的力量会改变人的属性。
当他和邓建国合作,自己也全然接受着邓建国的安排,似乎自己生来就要被这个世界安排……
如今已年近70的尊龙,早已隐退江湖,曾经的叱咤风云早已化作平凡日子里的云淡风轻。
在这两棵树面前,他这个孤儿才会感觉到自己是有根的,难过的时候抱一抱他们,便觉得心灵有了寄托,不再感觉曾经的苦楚。
他没有结婚,也没有孩子,经常去孤儿院看那些儿童,他尽最大的努力去弥补曾经缺失的一切。
“我不太会做人,我没有家,没有父母,没有名字,没有童年,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我不太懂,从小没有人保护我,只能自己保护自己,所以,我就关闭了心门……”
“我就好像一片树叶,跌落成河,任河水冲走,都不知道已逝。我这种人,在世界上消失亦无人理。”
在饰演《蝴蝶君》之后,有记者问他关于同性恋和性别方面的问题,那个时候同性恋还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,甚至不被理解,而尊龙的回答是:我从来没有把男人,女人分开来看,在我看来他们总是非常平等的。而且我坚信这是人类的将来。
哥哥张国荣因为对男人与女人有着难以名状的理解,让他对自身的性别产生认知偏差,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原生家庭关系的不和谐,无法确立清晰的性别观念。
内心越柔弱的男人,往往越容易在这种不协调的家庭里产生性别模糊。在他们的心里,装着一个痛苦的灵魂,而女性往往更过于弱化,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想象成悲苦的女人……
当这样的男人真正长大,面对自己的情感人生,女性却很难给他们带来安全感,反而是象征权利与征服的男性更容易让他们从中获得依赖。
当同样具备这种认知偏差的人相互碰撞,往往更容易产生心理认同感,他们可能在不同性别的认知中转换,既有男性阳刚的时候,也有女性柔弱的一面,角色从不曾鲜明……
如果在这个时候,他就已经出现认知偏差,那么他后来不会对陈冲抱有美好希望。
他的症结,更多的还是找不到心灵寄托,长时间的孤寂与自我封闭,一样会让人产生认知错觉。